黄岛海关加快推进海洋装备产业提档升级
近日,一台采用智能控制废气循环技术的船用主机在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完成装运,并由“嘉鸿27”轮运往大连。该型号主机为世界首制,将用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17.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关员对即将装运的主机进行监管。高卓/摄“
海关为我们高效办理通关手续,确保料件及时到位,保障了下一步生产。”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采购管理部计划主管刘冲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当前全球海洋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此次发运的船用主机最大持续功率2.12万马力,重550吨,首次使用智能控制废气循环技术,废气循环率高达50%。该主机具备油、气双燃料自由切换功能,拥有5种运行模式,可适应多海况运输。无论是在燃油还是燃气模式下,都能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严级别排放要求。
相对于传统机型而言,该主机更加绿色、环保,尤其适用于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高端智能化的船用主机体积庞大,所需进口料件多,累计达108种。这么多的料件,每一种都要进行归类审核,耗时较长。为提升通关效能,黄岛海关从指导企业设立保税加工手册开始,建立了涵盖全部料件的归类先例数据库,将以往以单一商品为单元的海关归类升级为以企业为单元管理,降低了企业归类难度。
解决了料件归类审核的问题,企业又面临新的问题。船用主机生产周期紧,从首批料件进口到首台主机交付,仅有5个月的时间。为此,黄岛海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助力主机生产顺利完成。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鉴于所需保税料件多、存放地点有限,企业申请保税料件外存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流转使用也不方便,甚至会影响生产进度。黄岛海关通过推广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推动料件灵活存放于集团成员企业的备案场所内,实现保税料件自由流转。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产品顺利交付,需要各环节的合力配合。
黄岛海关单证审核、现场查验等部门密切沟通,引导企业采用“提前申报”“预约通关”等便利化措施,确保货物即验即放,提高通关效能。主机生产完成后,为加速企业货物流转,黄岛海关还优化深加工结转业务办理手续,推动实现主机顺利结转至下游厂家,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拉长产业链条,让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擦亮“中国智造”名片。“我们采取‘管家式’服务,帮助企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生产运行的各个环节。”黄岛海关企业管理处副处长杜凯表示。
今年以来,截至5月17日,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喜讯频传,为达飞集团建造的5500集装箱船5号船、6号船同日出坞,全面进入码头设备调试和内装收尾阶段;与日本商船三井公司合作的21万吨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散货船正式开工……这些船舶都是“中国智造”的代表。“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绿色新能源环保船型,加快研发更绿色、更智能的先进船舶,海关一直在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经营部部长张玉新说。黄岛海关将“关企面对面”活动由会议室扩展到企业生产现场,由向企业征集问题转向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同时,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疑难问题的处置能力和处置效率,确保问题及时顺畅解决。如今,在位于青岛海西湾的船舶与海工产业基地,绿色、智能发展已经成为新的主题词。黄岛海关赴关区船舶生产企业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根据企业经营实际情况,“面对面”“点对点”开展政策宣传,指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传统造船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助力船舶与海工产业绿色、智能发展。“目前,北海造船的新订单以清洁能源动力船舶为主。”张玉新介绍,该公司订单已排至2028年下半年。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黄岛海关关区船舶海工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