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进口跨境电商系统是一套完整的合法合规的进口跨境电商解决方案,海关备案、海关对接、保税仓对接、物流对接、电商平台、四单对碰、三单对碰等全部满足最新的电商法和跨境文件要求。一站式进口跨境电商解决方案。

跨境电商再造新优势

2020年2月16日

跨境电商如一阵春风,为中国制造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当前成本优势殆尽的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艰难前行,亟待转型升级。而跨境电商作为出口外贸的新的提振点,能够为中国制造企业带来更大效益,有助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品牌,重新找回昔日在国际舞台上的光环。

跨境电商助推出口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始利用跨境电商转型升级。在《世界经理人》1月9日至20日举行的“中国制造企业跨境电商出口业务”调研中,有243家企业参加了此次调查,其中,有近七成的受访公司表示已经布局跨境电商出口业务。

近七成的受访公司做跨境电商出口业务

跨境电商为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便是降低其进军全球市场的门槛,提高品牌知名度;其次分别是由于直面境外消费者,所以跨境电商运营成本低,利润空间大,以及便于洞察消费者需求;还有少部分中国制造企业意识到,跨境电商市场对质量的要求更高,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做出口业务,其最大的好处是降低进入全球市场的门槛,提高品牌知名度

利用跨境电商转型运营自有品牌的中国制造企业,可以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移动,且能够解决附加值低的现状,提高品牌溢价。借助于电商平台的影响力以及流量,中国制造企业可以面向更加广泛的消费者,提高品牌知名度。除此以外,作为一种线上渠道,跨境电商可以消除中间渠道,降低运营成本。

转型中的制造企业正在学会如何接地气。过去,中国制造商一直在幕后被动地接受买家的需求来做产品,现在,他们主动研发产品却因不了解终端市场需求而屡屡碰壁。通过跨境电商,中国制造企业第一次站到了消费者的面前,接受来自消费者的反馈和评价。企业可以通过消费者的评论直接得知消费者最真实的想法,以此来了解现有产品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未被满足的需求可以看作是企业的发展机会,它可以成为未来产品研发的导向,从中发现市场的趋势。当然,消费者的评论如同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成为口碑效应,用不好则会成为刺向企业命门的利刃,让企业一蹶不振。因此,对企业来说,消费者的评论不可小觑。

另外,消费者的督促和反馈,也有助于中国制造商不断提高自身制造产品的质量。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出口面临“三低”问题,即“质量低、附加值低与技术含量低”。“国外的消费者比起价格,更看重产品质量,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洋博电商联盟总经理何诺亚(Noah Herschman)总结道。跨境电商正在重塑中国制造的面貌,它不仅有助于中国制造进军全球市场,还有助于中国制造实现其品牌梦。通过转型跨境电商,中国制造企业将华丽转身。

运营跨境电商的出口制造企业之现状与挑战

在运营跨境电商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企业一边探索一边前进。

此次调研中,大多数受访中国制造企业的跨境电商出口业务中,B2B业务远多于B2C业务。不过,电商巨头eBay认为跨境电商仍将以零售为主,因为这是中国传统企业借其转型升级的绝好机会。据峰瑞资本分析,在出口电商的具体结构中,B2C市场交易额较小,但增速较快,呈现出B2C占比提升,B2B和B2C协同发展的新业态。业内人士建议,为了加速自身的迭代升级,中国制造企业应利用好跨境电商这一工具,适当加重B2C业务比例。

超过六成的访问公司,其跨境电商出口业务中,B2B业务远超于B2C业务

在选择平台的问题上,大部分受访的中国制造企业选择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比如亚马逊,等等)上开店,也有部分企业自建跨境电商。

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上开店,是目前最主要的运营模式

据了解,第三方平台的优势在于其各方面流程及系统的完善,诸如信用体系、购物流程以及帮助企业维护平台和推广等。通常这样的平台也会有巨大的流量,客户来自全球各地。当然,这也意味着会有众多企业在电商平台上竞争,企业较难脱颖而出;另一面,成熟的体制下也意味着有较多的规则限制,企业的平台功能会比较受限,难以个性化等。而自建电商的优势则在于没有入驻平台的相关费用,网站页面也不受制于人,可扩展性强。不过,自建平台在初期时的投入成本会比较大,且推广难度大,信用度有待提升。不管是选择第三方电商平台还是自建平台,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平台来发展。

在跨境电商绕不过去的一系列难题中,绝大部分受访企业认为专业人才缺乏是中国制造商在运营跨境电商时感到最困扰的问题;物流供应链管理则是出口制造商绕不过去的第二大痛点;遭遇知识产权壁垒、投诉和诉讼等问题,也让中国制造企业感到颇为头疼(参见图5)。

人才、物流和知识产权的问题,是出口制造企业在跨境电商运营中最感困扰的三大问题

对企业来说,只有具备专业人才,才能做出更高的高度,而这需要行业的酝酿和发展,也需要企业有鉴别人才的眼光。面对当下跨境电商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一些培训机构正在各地迅速兴起,企业可以寻找适合的培训机构来培养员工,也可以和相关的机构进行合作,以便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

饱受诟病的还有跨境电商的物流体系,一直以来企业不断尝试破冰。介于跨境电商物流瓶颈,部分企业业务始终“小打小闹”,难以提升。据了解,在跨境电商平台的订单投诉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物流原因引起的,这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除此以外,中国制造商屡屡踩中知识产权“地雷”。在海外,尤其欧美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十分严格,而中国制造商的版权意识薄弱,抄袭泛滥,常导致被投诉、起诉的现象发生。对此,企业应主动提升知识产权的意识,并尝试与专业机构合作,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产权竞争壁垒。

跨境电商市场虽蓝海浮现,但运营环境十分复杂,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商须渐渐拨开层层迷雾,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近三成出口制造企业仍维持现状

在本次调研中,有三成左右的受访企业并未布局跨境电商,在这部分企业中有七成企业表示未来六年内会拓展跨境电商的业务,剩下的企业则表示暂不考虑。

接近一半的受访公司表示,未来1-2年之内将涉足跨境电商出口业务

仍未布局跨境电商的中国制造企业,之所以维持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与对跨境电商运营的担忧,比如缺乏专业人才、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销售回款时间太久等。选择了“其他”选项的受访者大多认为自身产品特性不适合于跨境电商,只有极少企业认为不需要(如线上订单量小、已有线下出口业务等),因为已有传统业务,这些企业疲于做跨境电商,对跨境电商的效益认识不足。

对那些不做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缺乏专业人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对于未来六年之内想要涉足跨境电商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其主要的运营方式也将是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上开店。可见,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选择电商平台是普遍接受的运营模式,其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好处以及操作上的便利性。另外,只有极少数的受访企业愿意交给代运营机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市面上的代运营机构有效性仍有待验证,极少数受访企业敢于冒险尝试。

在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上开店,也是未来几年内最主要的运营模式

事实上,部分还未运营跨境电商受访企业的担忧,与正在运营跨境电商的中国制造企业基本一致,这说明挑战确实是存在的,但这并不足以成为转型过程中的阻碍。还有小部分企业因自身产品特性不适合发展跨境电商,如定制化产品等,仍未布局跨境电商。在调研中可以看出,通过线上消费者的评论,可以有效挖掘定制化的机会。这其中,只有极少数企业不考虑运营跨境电商,这表明仍有部分中国制造企业转型意愿不强或对跨境电商认知不足。总体来说,未布局跨境电商的制造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选择是否转型跨境电商,而对于不敢冒险的企业来说,应努力尝试不同方法加快步伐转型升级,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壮大。